立春:立春俗稱“打春”。前一天叫“迎春”,間以立春日為一年農事之始,是植物開始萌動生長,人們開始備耕之時。史載,周武王曾責令地方官每年舉行“迎春”儀式。立春前一天,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“迎春”,次日聚集鄉、焚香上供、叩頭禮拜,使“芒神”舉鞭抽打土牛,意在打去春牛惰性,迎來全年豐收,宣告春耕播種大忙開始。后來,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狀,以紙糊成,內裝花生、核桃棗,于立春之日,用鞭擊牛,擊破之后,人們爭食散出之果以慶賀春季之到來,也有內裝五谷的,像征五谷豐登之意。現在沒有打春牛的活動了,但社旗周圍仍把立春說成“打春”,并有“春雷動,陽氣生”,“春打六九頭,種上芝麻吃香油,春打五九尾,種上谷子也吃米”,“打罷春,陽氣透,笑看富人穿得厚”的農諺。立春日天氣與年景有關,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,晴則兆豐,陰則兆災。有謠“立春清明又和暖,農人鼓腹皆翹天,倘若風陰與昏暗,五谷不登人不安。”又有“晴則諸事吉,陰則萬事愁”。“立春晴一天,農夫好種田。”“立春三日晴,今年好收成。”“立春陰,一春陰,立春晴,一春晴,陰陰晴晴到清明”。“立春有雨連清明”的說法。對于一年兩個“立春日”的年份,有“一年兩個春,黃牛貴似金”、“兩春夾一冬,十個牛欄,九個空”的農諺。
雨水:入春以后,東南風始吹,雨水開始增多。雨水過后,開始植樹,并準備下紅薯母、育紅薯苗的牛糞。有“春雨貴如油”、“冬春雨水貴似油、莫讓一滴白白流”、“一場春雨一場暖,一場秋雨一場寒”,“雨水無雨天要旱,清明無雨多吃面”的農諺。雨水是果樹嫁接的好時間,有“雨水節,把樹接”的農諺。
驚蜇:像征氣溫上升,天氣變暖,地下蜇伏的各種動物開始蘇醒、蠕動。農事活動主要是埋紅薯母、育種開始。有“雨水早,春分遲,驚蟄育苗正適時”,“驚蜇不過不下種”,“驚蜇點瓜,不開空花”之農諺。是日聞雷兆年景豐收,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。俗語云:“雷打驚蜇谷米賤”,“驚蜇聞雷米如泥”,“過了驚蜇節,耕地莫停歇”,“前晌驚蜇、后晌拿鋤”,指天氣連陰,“雷打驚蜇前,高崗能種田”、“不過驚蜇聽雷聲,四十五天雨難停”,“雷打驚蜇后,河灣能種豆”,預示雨水不多。“驚蜇打雷,小滿發水”,“驚蜇云不動,寒到五月中”預示有倒春寒。“驚蜇不放蜂,十籠九籠空”。
春分:春季過半,氣候轉暖,晝漸長,夜漸短,麥子生長迅速,開始起身,有“麥過春分晝夜忙”,“春分麥起身,一刻值千金”之俗諺。應加強麥田管理,施肥、中耕,嚴禁牲畜吃青。春分有雨,兆人們身體康健,有“春分有雨,病人稀”之俗諺。
清明:氣候清新,草木茂盛,是植物播種的大好時光。有“清明前,去種棉”,“清明種瓜,船裝車拉”,“清明十天種高粱”,“清明去播種,早五天不早,晚五天不晚”,“雨水清明緊相連,植樹季節在眼前”,“清明前后,點瓜種豆”,“清明喂個飽(上肥),瘦苗能長好”,“清明種高粱,六月接饑荒”等農諺。清明節忌諱天陰、下雨。是日天晴,兆大豐收。有“清明曬干柳,窩窩撐死狗”,“明清明,暗谷雨”,“清明無雨多吃面”之說法。俗以為清明不明,即為荒年之兆。清明有西北風,主旱,有“清明西北風,旱了不會輕”之說。但也有“清明南風起,收成好無北”的俗諺。清明夜落雨,對麥子不好。諺語云:“麥子不怕四季水,只怕清明一夜雨。”
谷雨:每年4月20日前后,太陽到達黃經30°時開始。一般天氣變暖,斷霜雪,雨量也較前增多,是春作物播種出土的重要季節,開始種高粱、谷子、春玉米、紅薯等早秋作物。此時棗芽萌發,春播棉花開始種植。諺曰:“棗芽發,種棉花”,“谷雨栽秧(紅薯),一棵一筐”,“谷雨下秧,立夏栽”,“谷雨下谷種,不敢往后等”,“谷雨前,清明后,種花正是好時候”,“谷雨麥懷胎”。此外,谷雨無雨,亦為荒年之兆,間忌之。有“明清明,暗谷雨”、“清明要明,谷雨要雨”、“谷雨有雨棉苗肥”之俗諺。也有“谷雨到,布谷叫,前三天叫受干,后三天叫受淹”的說法。雨后開始糙場,“三月不糙場,麥打土里揚”。
立夏:是為夏季之始,小麥齊穗,開始養花上漿。農諺有“立夏不出頭,割了喂老牛”、“立夏麥挑旗,小滿麥秀齊”。此時各種侯鳥相繼入境,紅薯芽普遍移栽下地,并繼續播種旱秋作物,黃瓜成熟。農諺有“四月八,鮮黃瓜”,“立夏種棉花,有苗無疙瘩”。本縣有“立夏見三新—大蒜、櫻桃、豌豆”之說。立夏日忌無雨、無風。俗以為立夏日無雨,主旱。俗諺云:“立夏不下,旱到麥罷”,“立夏不下,高掛犁耙”,“立夏刮東風,藥鋪把門封”,“稻花要雨,麥花要風”。
小滿:部分早冬作物開始成熟。俗云:“小滿見三新”,即大麥、油菜、蠶繭。農購置農器家具,做收麥前的準備工作。開始套種晚秋作物。農諺有:“小滿不滿,芒種不忙”,“小滿不種棉,種棉也枉然”,“小滿十八天,不熟也要干(指小麥)”,“小滿種谷,憋滿倉屋”。
芒種:每年6月6日前后,太陽黃經75°時開始。全縣農事活動主要是收割小麥,搶種晚秋,管好大秧。農村大忙開始,故有“打春一百,掂鐮割麥”,“芒種忙,三兩場”,“春爭日,夏爭時”之語。夏收、夏種、夏管統稱“三夏”。三夏生產突出四個“搶”字,即一是搶收。“收麥如救火,龍口把糧奪”,小麥蠟黃就收,“麥穗發了黃,繡女也下床”,“七成收,八成丟”,“麥熟八九動手割,甭等熟透籽粒落”,“等了一粒青,損了十粒黃”,“要保糧食大豐收,一粒一穗不能丟”,“麥天彎彎腰,拾個白卷糕”,“夏收有五忙,收、運、打、曬、藏”;二是搶種,小麥收后趁墑搶種秋作物。“收麥不顧種,秋后難顧命”,“麥茬耩芝麻,苗出快滅茬”,“一棵紅薯一把灰,紅薯結成一大堆”;三是搶打(脫粒),夏至前要打完場。“夏至不打場,再打是把糠”,“拉到場里算一半,裝到囤里才收完”;四是搶管,“種子落地,管子上馬”,及時定苗,鋤草保墑。“一種得九管,收成才保險”,“五黃六月去種田,一天一夜差一拳”,“人誤地一時,地誤人一年”,“鋤頭有火,鋤頭有水”,“夏天撞破皮,勝似冬天犁一犁兒”,“人勤地不懶,全在人照管”。夏收時,進場不帶火,不吸煙,不許光肚娃兒進場,忌“凈光”,“少見”、“沒風”、“凈啦”等話,過去有“婦女不進場,進場不吉祥”的說法。
夏至:夏至是農事很重要的節氣,是秋田管理的緊張季節。氣溫升高,天氣變熱,開始鋤頭遍地。“春爭日,夏爭時,中耕鋤草不宜遲”,“夏至棉田草,勝如毒蛇咬”,“夏至種芝麻,頭頂一朵花,立秋種芝麻,老死不開花”。夏至三庚入伏,伏有30天或40天,分頭伏、中伏和末伏。每伏10天,中伏有20天的。間有“熱在中伏”和“三伏里頭加一秋”之說。俗以為夏至天氣變化會對農作物造成很大影響。因此農家在夏至里忌諱很多。夏至最忌有雷雨。俗諺云:“夏至有雷六月旱,夏至逢雨三伏熱”。“掏錢難買五月旱,六月連陰吃飽飯”,“掏錢難買五月冷,一棵豆子打一棒”,“夏至西北風,十雨九場空。”“夏至翻白云,平地見魚鱗”,“夏至風從東南起,夏秋不斷雨淅淅”。還有夏至趕逢在五月前期,后期的占侯禁忌。諺云:“夏至五月端,麥子貴三千”,“夏至五月頭,不種芝麻也吃油”,“夏至五月終,十個油房九個空”。不種芝麻也吃油,說明其他莊稼長得好,豐收了。十個油房九個空,則表示出整個年景的歉收、蕭條。
小暑:天氣逐漸炎熱,汛期到,作物旺長,主要是加強秋作物管理。可犁炕地。農諺有“小暑前后種綠豆”,“小暑種芝麻,頭頂一串花”。小暑忌旱,俗諺云:“六月怕干,九月怕淹。”“六月旱,喝稀飯”,“六月要雨難得雨,八月要晴難得晴”,“小暑南風十八天,坑里泥巴都曬干”。“伏里無雨,谷里無米”。“小暑泥鰍賽人參”。
大暑:為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,正值伏中。谷子甩大葉,黃豆二棚樓,頭二茬地均中耕完畢。注意治蟲、防旱、防澇等事。農諺有:“冷在三九,熱在三伏”,“三伏不熱,五谷不結”,“小暑大暑,熱死老鼠”,“小暑不算熱,大暑壓草肥”,“頭伏有雨。二伏旱,三伏有雨吃飽飯”,“大暑到立秋,割草壓肥不能丟”,“頭伏蘿卜,二伏芥,三伏里頭種白菜”,“伏里種豆,收成不厚”,“伏天三場雨,薄地長好麻”,“六月六,芽子紅薯線穗粗”。
立秋:秋季開始,時在三伏之中。農事有“立了秋,掛鋤鉤”之說。意為莊稼不再鋤了,還有“立罷秋,萬事休”,“立秋種芝麻,老死不開花”,意為此時各種作物不能再種了。但亦有“立秋前后,燕瓜綠豆”,“立秋栽蔥,白露種蒜”,“六月秋,老秧丟,七月秋,老秧收”之諺,是說在立秋時綠豆還可播種(收成不多),可栽蔥。育的秧苗如果立秋在六月,不能再栽了,立秋在七月,移栽的秧苗還能有收成。立秋是當地農家的大節氣,是莊稼接近成熟的季節,“立秋三天遍地紅”,指高粱穗變紅成熟。“棉花立了秋,大頭、小頭一齊揪”。立秋日忌雷、雨、風。俗諺云:“雷打秋,晚禾折半收”,“秋前北風,秋后雨,秋后北風干到底”。
處署:暑盡天涼,炎熱的天氣將于是日結束。農諺有:“處暑不種田,想種等來年”,“過了處署不種秋,就是種上也不收”,但可種蕎麥,俗諺云:“處暑蕎麥甭等肥”。“處暑谷漸黃,大風要提防”。
白露:時值中秋,天氣轉涼,夜間露水發白。農事活動開始收獲高粱和早玉米。騰茬子,早耕,小麥備播,育油菜苗。農諺有:“白露種高山,寒露種平川(小麥)”,“白露割谷”,“白露沒有雨,犁地要早起”。“秋收打谷又犁田,來年又是大豐年”。
秋分:秋季的一半,此后北半球漸短,夜漸長。秋分后,既要抓緊送糞犁地,積極備播小麥,又夾帶收秋,是秋季最忙時期。農諺有:“秋分一半家,寒露滿天下”,“秋分一到,谷場見稻”。“秋分過五,小麥入土。”“秋天彎彎腰,強似春天轉一遭兒”。“一年辛勤在于秋,糧不入屋不算收”,“三春不如一秋忙,收不到屋里不算糧”。“七月底,八月岸兒,新谷子米湯麻桿鹽兒”。秋分前后,月亮落地的變化,將直接預示著來年年景的好壞。俗諺云:“七月十五早看天,強似抽簽問神仙;月亮落地接云彩,年景好的說不得;月亮落地光塌塌,明年糧食打不發”。
寒露:進入寒露,氣候明顯轉涼,夜有寒冷之感,開始播種小麥。農諺云:“寒露到霜降,種麥莫慌張”,“過了寒露節,種麥穗如鐵”,“抓著一季早,兩季產量高”,“打蛇打在七寸上,莊稼種在節氣上”,“一早三分忙,一壯三分旺”。
霜降:以天冷,露水結成薄霜而故名。霜降無霜,主來歲饑荒。“霜降有霜,米谷滿倉”,“十月不下霜,種地一包糠”。霜降后進入種麥高潮時節,俗云:“霜降至立冬,種麥莫放松”,“有墑不等時,到時不等墑”,“犁犁耙耙種下田,最晚不過立冬前”,“前耬后耬,差一穗頭”。晚秋普遍成熟,開始刨紅薯,切紅薯干。
立冬: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,太陽黃經為225°。抓緊播種晚茬小麥。諺云:“立冬到小雪,種麥晚半月”,“種麥過立冬,來年少收成”。移栽油菜,收完紅薯。古有“冬是終了”,是作物收割后,要收藏起來的意思。諺有“立了冬,把地耕,能使土里養分增”,“冬耕深,出黃金”之說。立冬日忌諱吃生冷食物,如蘿卜、水果等。否則以為會損傷身體。立冬忌無雨。俗諺云:“重陽無雨立冬晴,立冬無雨一冬晴”。
小雪:氣溫下降,始飄雪花,冬播結束。開始拉沫子,為牛鋪備土,修建房屋,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,整修道路,開展副業活動。農諺有:“千家萬戶,沫子糞土”,“小雪不破股(分孽),大雪不出土(麥苗)”,“修渠筑壩,天旱不怕”,“修好水渠筑好塘,年年豐收有保障”,“修好水利,一本萬利”,“光靠自己莫靠天,修好水利萬年甜”,“修渠如修倉,積水如積糧”,“不修溝渠不修塘,五六月里水汪汪”,“地埂不修,有田也丟”,“條條溝渠都打通,排水澆地不費工”,“農閑全在冬,水利莫放松”,“沒雨先修房,沒旱先修塘,沒澇先筑壩,沒荒先備糧”。小雪到冬至是冬灌的好時機,俗諺云:“小雪到冬至,澆麥正適時”,“冬澆半年墑”,“麥子澆五水,饃饃送到嘴”,“有水無肥一半出,有肥無水望天哭”。小雪忌無雪。有“小雪雪滿天,來年是豐年”“小雪要是下雪多,來年五月旱天多”之說。
大雪:天寒地凍,大雪紛飛而故名。瑞雪兆豐年。“麥蓋三床被(大雪),頭枕蒸饃睡。”農事活動繼續進行水利建設,整修道路水渠,開始磨粉,生產粉條、粉皮,從事商業經營及商品生產等活動。農諺有“場光地凈,五溝挖通”,“薄地想豐收,冬閑挖深溝”。大雪忌無雪,俗諺有“大雪不見雪,來年不收麥”,“今年大雪把門封,來年一定好收成”,“雪水化成河,麥收不會薄”,“大雪豐收來,無雪少吃麥”之說。
冬至:太陽直射南回歸線,是日交九,此后天氣漸入嚴寒。有冬九九歌:“一九二九袖裝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河開冰走,七九八九抬頭看柳,九九如一九耕牛遍地走”。農業生產上,除繼續進行防凍,積肥、深耕等工作外,還要注意人畜的安全過冬。“吃了冬至飯,一天長一線”,白天將逐漸變長。冬至忌無雨。俗諺云:“立冬無雨看冬至,冬至無雪一冬晴”意指來年將旱。
小寒:進入嚴寒天氣,“小寒大寒,滴水成團”,“小寒凍土,大寒凍河”。
大寒: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,時在十二月,準備過春節。“小寒、大寒、殺豬過年”。